貨幣貶值速度始終是人們關心的焦點之一,當中央銀行過度印鈔或市場上貨幣供應量過多時,貨幣價值會下降,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升。如果經濟增長緩慢,生產效率下降,貨幣購買力可能無法維持,從而加速貶值。
對於如何衡量貨幣貶值,許多人會以黃金作為參照基準。畢竟黃金是人類文明的共識,基本上不會有人提出質疑。不過,關於貶值速度的比較,可能就牽涉到了貨幣制度,以及比較年代的問題。
人民幣(CNY)作為特別提款權(SDR)貨幣之一,也是金磚體系當中的重要角色,這也使得人民幣走向備受關注。然而 Awanxtra 認為,其實不論是哪一種貨幣,在這個以信用為基礎,而非以實物黃金作為貨幣根基的年代,各幣別的貶值速度其實不太需要相互比較,因為貶值趨勢是大家都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只要我們將時間軸拉長至百年,各位不難發現在法定貨幣與實物黃金掛鉤的年代,貨幣仍然會貶值,但貶值速度相當緩慢,大約 100 年僅會貶值 25%。相較於當代的信用體系,不到 50 年就快要貶值殆盡相比,可說是天差地遠。
從下圖來看,在 SDR 成員當中,貨幣貶值狀況最嚴重的也不會是人民幣,而是歷史淵源流長的英鎊。在這裡 Awanxtra 也提出一個觀點-觀察貨幣貶值,其實受到「時間尺度」干擾。在前一張 1981 年迄今的圖表中,英鎊並非貶值最嚴重的貨幣,然而從 1200 年觀察到現在,英鎊的貶值速度堪稱金本位瓦解後的世界之最。一個購買力不到 0.05% 的貨幣,將貨幣霸權拱手讓給美元似乎也合情合理。這樣的差異就來自「時間尺度」影響,以至於我們單憑視覺上認定英鎊是貶值最多的貨幣。當然啦,這也取決於資料庫當中有那些數據可以應用。
至於時間尺度的長短要如何拿捏?這件事情沒有標準答案,端看使用者的分析需求而定。我們只能說,數據就擺在那,每個人要如何使用它,就是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