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專欄文章 《咎由自取的食物通膨》 一文中,我曾提及生物燃料政策將誘發食品類通貨膨脹,食品類通貨膨脹除了影響銷售端外,價格上揚也導致生產端對於市場銷售心態產生質變,對於加工生產也有不利影響。 隨著全球供應緊縮,冷凍航運、遠洋貨櫃、勞動力短缺正在抑制供應,並推升商品價格。 在美國,大型批發商報告顯示,從熏肉、乳酪、椰子水和香料等食品的生產延遲。 在英國,一些商店的主食,如麵包和雞肉正在耗盡。 在東南亞與南歐,棕櫚油、巧克力、蝦子、番茄醬也面臨生產危機。 只是,當前情勢隨著能源價格攀升,人為複合式災害衝擊力道更勝以往 。 今年以來,人類尚未從COVID-19中完全復原,卻已經被迫接受通貨膨脹的現實,而這個現實如同先前專欄中所提到的,完全是咎由自取,當前歐洲所面臨的能源危機也不例外。 歐洲大陸與英國一直是清潔能源的實踐者,住在這裡的人們深信乾淨無污染的能源可以為下一代帶來更美好的居住環境,這種意識形態從綠黨(GRÜNE / GREENS)可以躋身德國第三大黨便可略見一二( 根據德國之聲選前民調結果 );實踐的過程固然需要大量投資,搭配當前風行的ESG浪潮,清潔能源看似勢不可當,但事實證明過度躁進的公共政策讓人們付出慘痛代價。 ▲ 2021德國聯邦議院選舉選民投票意向 日本、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加拿大、美國、以及其他OECD國家今年都受到能源價格波動衝擊, 受到綠能法規、天然氣價格飆升、無核化浪潮、以及今年風力發電效能特別低落影響,能源危機(#energycrisis)瞬間成為大宗商品相關討論中的熱門關鍵詞 。 花旗集團將2021 Q4亞洲和歐洲天然氣預測提高了一倍多,並表示如果冬季特別寒冷,價格可能飆升至每百萬英熱100美元。本月到目前為止,日韓標價已上漲近50%,至每百萬英熱30美元附近,而歐洲液化天然氣價格上漲約40%,接近每百萬英熱25美元。若從2018年疫情以前起算至今,漲幅就更加駭人。 ▲ 2018年至今歐美能源與電價漲幅 由於英國與歐洲大陸陷入能源危機,原油價格獲得顯著支撐。澳盛銀行分析師認為,如果今年冬天變冷,天然氣供應短缺可能會促使電力公司從天然氣轉向購買石油。伊拉克石油部長表示,隨著全球需求復甦,OPEC小組將於10月4日舉行會議,努力將原油價格保持在每桶70美元左右。 縱使氣候議題已是本屆聯合國大會(UN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