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資產是最後的桃源
這幾天與同事討論到電子支付與區塊鏈延伸技術,他認為電子支付在未來是必然趨勢。這利基於 躺平族越來越多,未來會有更多躺平族急需藉由虛擬世界發揮所長,或是發洩現實世界的不滿 。電子支付正好處於虛實世界的交會點,它承載的不單是日常生活金融,未來也會跨足虛擬世界,在各種平台上串接一切。 然而,我們近期也看到不少區塊鏈項目崩壞,交易所收攤,甚至是大型NFT項目胎死腹中的慘案。 在人類文化演進過程中,優勝劣敗一直是定律,對我們來說,現在看到不少失敗案例,就是未來技術革新的基石。這足以讓虛擬世界朝向更多元,更成熟的發展方向。 🔶 關於數位資產 只是,在淘汰賽中,我們會看到一次又一次的泡沫,一般人投入的項目都極具風險。例如近日爆發 CNN 的 NFT 專案確定結束,引發投資人群情激憤( 註1 )。先不論投資人嚇瘋準備提告,現在的重點是 新世代指標性項目泡沫破了,卻一堆人仍以為數位資產能帶給眾人無限獲利;但事實並非如此 。 在我與同事相互切磋後,我更確信 區塊鏈技術會被文明保留下來,並持續演進 ,而現在看到的主流加密貨幣,或是高曝光 NFT 項目可能會付諸東流。這就如同證券市場的藍籌指數一樣,指數一定持續存在,但成份股會不斷變化,普羅大眾想要從中取得穩健獲利標的與投資新趨,基本上就只能憑藉運氣與極佳的敏銳度,才有機會成功;然而, 當前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已經很難看到一個數位資產項目能夠長久存在 ,抑或是能被一般投資人長期持有。 我這裡所談論的數位資產不侷限在加密貨幣,而是各種與電子交易,電子支付鑲嵌連的範疇。各位可以試想網路購物初創年代,家家戶戶無不為網路購物風潮所吸引;當行動支付出現時,大家更依賴手機作為日常消費金流載體。只是,我們是不是一個平台用到現在呢?肯定不是。那麼在未來,我們也不能指望一個電子支付錢包,單一支付平台,單一貨幣幣種用一輩子。這當中的轉換或許無痛,但有時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例如你的資金付諸流水,遭遇捲款潛逃無法贖回,交易條件被巨鯨把持產生人為流動性風險,都有可能發生,而這也是我們現在經歷的各種狀況。 我時常在思考數位(虛擬)與實體(物理)資產的二元關係,它們兩者之間因為當代網路科技,藉由賦能產生了連結;但若兩者因網路算力不足而斷開連結,我會傾向認定實體資產還是最後的桃源。現在的我並不能篤定這樣的觀點是否正確,因為這僅是根據我過去在匯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