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長輩分享黃金是如何讓他們度過那段艱困時光,雖然我們小時候可能也是有聽沒有懂,但這個印象肯定刻印在腦海中。
隨著金價節節攀升,有更多年輕世代也注意到了黃金,只是我們眼前能看到的金價,實在令人難以放心進場。現在買不就在最高點嗎?未來跌下來怎麼辦?話都還沒講完,黃金 / 新臺幣就衝過了 3,000 新臺幣 / 克(11,250 元 / 臺錢)。
對於 1990 年世代來說,這或許是天價數字;但是對上一輩來說,他們會告訴你過去面臨的慘況遠比當前嚴峻。只是要他們說出明確的數字描述當時的情境,卻又說不上來。這也導致我們很難理解過去究竟發生了什麼狀況,以至於讓他們堅信黃金就是一塊保命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Awanxtra 決定比照過去製作《1200 年迄今百年貴金屬》的精神,援引臺灣專家學者-吳聰敏與高櫻芬前輩的珍貴文獻,嘗試推算出過去在日本殖民時期銀本位轉金本位,又從金本位逐步減少正貨準備(指金幣、銀幣、金塊或銀塊為準備占鈔券發行額之比例),以及國民政府接手貨幣發行後,在幣制改革下黃金購買力又是如何延續迄今,同時以線性估算的方式,提供到 2030 年黃金 / 新臺幣(臺錢)的前瞻目標。
Milton Friedman 曾言道:「通膨無處不在、始終是貨幣現象。(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Friedman 認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是引發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這段話提醒我們,無論經濟體系如何變動,貨幣政策始終在影響價格水準與購買力上扮演核心角色。而黃金,正是在歷史長河中衡量購買力的最佳工具。我們藉由手邊能獲得的黃金歷史價格、過去專家學者估算的舊臺幣與新臺幣 M1 數額,輔以 1983 年迄今的黃金 / M1 比率,估算出 1900 年迄今,臺灣島嶼上黃金購買力歷史。
不過,針對過去的歷史估算,以及 2030 年的前瞻目標,Awanxtra 仍要強調這樣的推論有其限制,目的僅是希望藉由視覺化圖表,讓大家更能理解黃金在動盪時期如何提供絕佳保障。展望未來,貨幣環境、國際局勢及市場預期可能出現非線性變化,因此這類預測應視為一種潛在趨勢參考,而非絕對結論。
有關臺灣百年的 M1 貨幣數額,以及自日本殖民時期至國民政府接手的貨幣政策,Awanxtra 建議各位可以先閱讀由吳聰敏與高櫻芬撰寫的《台灣貨幣與物價長期關係之研究:1907 年至 1986 年》,內容對於貨幣政策變遷與對市場的影響有詳盡說明。至於近年 M1 發行量,則可參考中央銀行數據。
經過計算,我們得到了下方圖表,不難發現在二戰開打前,黃金在臺灣的實質購買力直線上升,時至日本戰敗由國民政府接手臺灣,於 1949 年 6 月 15 日貨幣改革(四萬換一元)前,黃金實質購買力估算高達 369,394 元 / 臺錢,與目前 11,250 元 / 臺錢相比可說是天差地遠,這也難怪長輩總是告訴我們黃金有多香。換言之,現在的金價,你覺得貴嗎?就算新臺幣持續以當前速度增發,以線性估算,時至 2030 年黃金也僅來到 14,513.5 元 / 臺錢,如果您是為了抵抗未來風險做準備,或許就不必在意當前價格。
-----
引用來源:
- 吳聰敏,高櫻芬(1991)。台灣貨幣與物價長期關係之研究:1907 年至 1986 年。經濟論文叢刊,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
- 相關數據:LBMA ICE Benchmark Administration®,證券櫃檯買賣中心(TP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