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全球經濟環境可能更接近於 1970 年代
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在《Commodity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 old and new challenges》報告當中認為,展望未來,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挑戰可能會變得更加嚴峻。
能源和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是 2021 ~ 2022 年通膨飆升的主要推動因素。這些由供應驅動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發生在許多國家通膨已經偏高的情況下,增加了進入高通膨狀態的風險。由於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通常是暫時性的,加上供應驅動的價格衝擊會對通膨與產出穩定之間造成取捨,中央銀行往往傾向於忽略這些波動。地緣政治干擾、氣候變遷以及向清潔能源的艱難過渡,對未來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幅度造成更劇烈且頻繁的威脅。
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延續下去,有機會帶來巨大且更持久的變化。此外,能源供應衝擊可能以新型態、更具挑戰性的形式出現。隨著化石能源生產投資縮減,與綠色轉型相關的金屬資源也可能出現短缺(誠如 Awanxtra 過去不斷提到的鉑金、銥、釕等鉑族金屬,以及白銀)。同時,能源密集型的人工智慧(AI)應用普及,將大幅提高生產過程所需的能源密度。若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更頻繁,食品價格也可能變得更加波動。
這些風險是在全球供應彈性減弱背景下產生的。近年來,全球化進展遭遇阻礙,導致更多的碎片化現象,可能增加勞動力和企業定價權,引發實質工資和企業利潤率面臨更大壓力。所有現象都可能增加向高通膨模式過渡的風險。全球經濟環境可能更接近於 20 世紀 70 年代的情況。
如果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變得更加巨大且持久,央行在觀察通膨效應時需要特別謹慎,否則任何政策調整都可能削弱央行在實現價格穩定任務上的公信力和信任。
關於報告全文請見:
BIS Bulletin (2025). Commodity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 old and new challenges.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January 08, 2025.
